教工风采

教工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教工风采

老骥伏枥谱新篇——记张家界学院特聘教授杨瑞仁

发布日期:2018-03-24 浏览次数:

他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他在张家界学院把“匾额博物馆”和“武陵木雕艺术馆”建立起来。他是张院的“微信达人”,无论是张院的一草一木,还是无事溪边的一只鸟,都逃不过他的摄像头……大家应该能猜到了,他就是杨瑞仁教授。

杨教授说:“人生没有终点,只有起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精彩••••••”一支笔一张纸是无法写尽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对事业的热情。只有了解他的故事,或许才能体会到他的执着。

 

 

勤勉者,种花皆是果

2015年6月6日,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在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召开。杨瑞仁教授作为学会的常务理事、副会长,担任了此次开幕式的主持人。省内各大高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学者、专家、教授近百人参加了此次年会。

2015年5月17日,张家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大会暨“天籁”组诗研讨会在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举行。“天籁”组诗研讨会的主持人由杨瑞仁教授担任,由他提议,为7位女诗人戴上山鬼头环,此举成为研讨会的亮点,为人称道。

2014年10月15日,杨瑞仁教授被聘为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之一。

2013年12月28日,第二届中国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论坛在武陵源成功举行,杨瑞仁教授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作了三十分钟的专题演讲《山鬼故家——武陵山区整体旅游形象定位及山鬼形象的演绎和重塑》,独到的创意,严密的逻辑性,受到广泛好评

杨瑞仁教授虽然参加过许多高大上的活动,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他很高冷,生活中的他是十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

作为教授,他是认真负责的:在给我们上《比较文学概论》这一门课程时,准备了精美的课件以及从充实的文本内容。课堂上,他从来不摆所谓的教授“架子”,总是耐心的为我们解答所有的问题,还向我们分享他的求学历程以及生活趣事。

寒冷的冬天,杨教授很喜欢穿一件黑色的夹克衣,手上提着一个文件包,昂首阔步,风风火火,坦坦荡荡的走在校道上。他对人生的理解是:一息尚存,自当发热;只问起点,无论冲线。

继续放光发热下去吧!教授!

 

 

留心者,处处都是新

带着对艺术的热情,60岁的杨瑞仁来到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开始了他事业的又一个巅峰。2012年,杨瑞仁教授受邀为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非遗研究所主任,开始了张家界学院的文化建设。为此,他踏遍了武陵山区的每一个角落,只为寻找每一个艺术的精品。或许,幸运总会眷顾那些细心、坚持的人。杨瑞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他对工作的热情、对艺术的执着,让张家界学院建设“博物馆群”从蓝图一步一步的变成现实。

2012年某月的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杨瑞仁了来到永州的一条古玩街考察。走进古玩街,第一家店铺就深深地吸引了他,店内摆设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匾额。他被深深吸引,一种预感使他十分兴奋,当即与店主约定翌日上午8点去看其他藏品。第二天,杨瑞仁如约到了见面的地点,但店主迟迟未到。苦苦等待半小时,店主终于出现,这一次的等待也成为了名匾博物馆在张家界学院落户的决定性期待。

2013年某月,在山东台儿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会’上,杨瑞仁参观湖南洞口木雕艺术展,对洞口傅氏木雕十分欣赏,先后五次专程去了“傅氏木雕”的原产地——洞口,并与傅氏木雕传承人和经纪人进行深入洽谈合作。就此,一座具有武陵艺术特色木雕艺术馆终于落户张家界学院。

杨瑞仁教授能抓住每一个意外的发现,不失时机把握机遇,为学院的文化建设不断作出贡献。

 

 

老顽童,白首亦青春

2014年11月2日,一只鸟误入了杨瑞仁教授的“微信心”。现如今,杨教授随时随地的“报道”,时时刻刻的“闪光灯”,“微信达人”这一昵称便与他不离不弃了。邂逅“微信”的教授,虚心地做起了学生,且活学活用,也正因为活学活用,才有了上千条九宫格图,召唤出了“微信达人”。

花甲之年的杨教授,学习新媒体这方面起步晚,进步快,兴趣广。学生们都调侃道,自从加了杨教授微信后,朋友圈就被“霸占“了。奇怪的是,学生们却对杨教授的朋友圈关注乐此不疲,这也源于爱他的一片“痴心”。

如果说朋友圈折射出的是,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心态,那杨教授便存在于这之外。“五月榴花照眼红,枝间时见子初成。任由此地车马喧,颠倒青草落绛英”,这时,他是多情细腻的诗人;从未迟到的张家界学院即事即景的晚间新闻联播,这时,他是热情洋溢的主播;分享民俗文化,寻觅非遗身影,这时,他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野客。

曾为知青的杨教授,时光只在他眼角留下细纹。带不走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停不下的是一直在路上的脚步。

如果哪天你看到一位眼角带笑的人,专注的在风景中拍照的人。请默默的点赞。

(图文来源:校园新闻网)